《腓立比書》背景
「腓立比」位於希臘北方、羅馬帝國的馬其頓省,是羅馬殖民地、保羅第二次傳道旅程中到達歐洲的第一站(徒16:12)。保羅書信中,只有腓立比書、帖撒羅尼迦前後書和腓利門書沒有在開頭聲明他的使徒身份。
保羅離開時腓立比可能已經在那裡建立了教會(徒十六40),包括猶太人和外邦人。保羅和腓立比信徒之間有特殊的情誼,因此本信很溫馨、充滿恩典。
親愛的朋友們,透過保羅的監獄書信,您將能學習像保羅所說:「隨事隨在,我都得了秘訣。」。鼓勵各位在基督的話語上紮根,您將會在安息中經歷奇妙的保護與供應。
靈修指引 【腓立比書】 第一章1-19節
【腓1:1】「基督耶穌的僕人保羅和提摩太寫信給凡住腓立比、在基督耶穌裡的眾聖徒,和諸位監督,諸位執事。」
「提摩太」是保羅從路司得帶起來的年輕同工(徒16:1-3),他是哥林多後書、腓立比書、歌羅西書、帖撒羅尼迦前後書及腓利門書的聯名作者。保羅把「提摩太」的名字放在發信人的位置,不一定表明他參與寫作,卻擴張了「提摩太」日後在服事上被人熟悉的廣度。「僕人」直譯為「奴隸」,保羅以此自稱,並非矯情或自卑,而是表明他對福音的委身;這並非是一個刻意建立的標準,而是出於聖靈的感動。
【腓1:2】「願恩惠、平安從神我們的父並主耶穌基督歸與你們!」
按照保羅的習慣,他在問安語中,結合了希臘式的「恩惠」(恩典)和希伯來式的「平安」。當時的書信一般用「問候(Chairein)」一詞來問安,但保羅卻改為雙關語「恩惠(Charis)」,原意是「那引致喜樂的」, 「恩惠」是神賜給不配的罪人白白的、主動的禮物,是我們喜樂的源泉。希伯來文「平安(Shalom)」不只是沒有戰爭的狀態,更表示繁榮、興盛,特別是屬靈事物上的興盛。保羅的問候總是先「恩惠」後「平安」,因為除非神的「恩惠」(恩典)已成就,否則就不會有真正的「平安」。在保羅心目中,「恩惠」(Charis)幾乎就是「基督」(Christos)的同義詞,因為除基督之外沒有什麼可以給人恩惠,神的平安也是藉著基督來的。
【腓1:3-4】「我每逢想念你們,就感謝我的神;每逢為你們眾人祈求的時候,常是歡歡喜喜地祈求。」
👉🏻思考問題:
- 朋友們,您有每逢想到某些人,就會因此感謝神的對象嗎?想想看是什麼原因使你如此?
- 當您祈求時,是否是歡歡喜喜呢?
【腓1:5-6】因為從頭一天直到如今,你們是同心合意地興旺福音。我深信那在你們心裡動了善工的,必成全這工,直到耶穌基督的日子。
保羅為他們歡喜快樂,不只為他們「興旺福音」,更為他們能「同心合意」感到喜悅,而在恩典中,弟兄姊妹能「同心合意」是因為領受了同樣的道。同樣的,在神的家中有許多不同的肢體,但當弟兄姊妹都領受同樣的道,這道就會使教會合一。
耶穌不會讓人僅僅停留在得救上,而會繼續進行生命更新的工作,直到成全。而因為「成全這工」的是神自己,所以絕不要太專注在人的作為。
【腓1:7-8】我為你們眾人有這樣的意念,原是應當的;因你們常在我心裡,無論我是在捆鎖之中,是辯明證實福音的時候,你們都與我一同得恩。我體會基督耶穌的心腸,切切地想念你們眾人;這是神可以給我作見證的。」
「原是應當」乃保羅自願如此,而非勉強,這是一健美是;所以不該以此設為一個標準來衡量自我及他人。「一同得恩」真正認識恩典的人,無論是像保羅在監獄裡、受審問,或是像腓立比教會正在受逼迫,都能看到神的恩典。
基督耶穌的心腸 = 切切地想念神的兒女們(這是耶穌心裡的畫面)。
【腓1:9-10】我所禱告的,就是要你們的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多而又多,使你們能分別是非(或譯:喜愛那美好的事),作誠實無過的人,直到基督的日子;
「知識」原文指對真理的認識,神兒女的「愛心」應該紮根於「知識和各樣見識」上,沒有「知識和各樣見識」的「愛心」,往往領人離開正道,不是濫用愛心,就是憤世嫉俗。「分別是非」一詞可能源於希臘哲學,但原文的意思更超越,「辨別是非」固然要緊,但「喜愛那美好的事」是一位兒女在愛心上長進的明證。
【腓1:11-18】並靠著耶穌基督結滿了仁義的果子,叫榮耀稱讚歸與神。弟兄們,我願意你們知道,我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興旺,以致我受的捆鎖在御營全軍和其餘的人中,已經顯明是為基督的緣故。並且那在主裡的弟兄多半因我受的捆鎖就篤信不疑,越發放膽傳神的道,無所懼怕。有的傳基督是出於嫉妒紛爭,也有的是出於好意。這一等是出於愛心,知道我是為辯明福音設立的;那一等傳基督是出於結黨,並不誠實,意思要加增我捆鎖的苦楚。這有何妨呢?或是假意,或是真心,無論怎樣,基督究竟被傳開了。為此,我就歡喜,並且還要歡喜;
「仁義的果子」指的是憑信心領受的基督之義,是與神之間正確的關係。保羅甘心做神的器皿,隨時隨事都讓神的旨意在自己身上自由運行,所以他能說「我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興旺」。
「傳基督」是一件好事,但即使福音的內容是正確的,人傳福音的動機也不一定是準確。保羅絕不會容忍福音內容的錯誤,卻可以容忍不同的動機。
人的心思是如此復雜,甚至能用屬靈的事來加增弟兄「捆鎖的苦楚」。但儘管這些人動機不純、靈命不成熟,甚至是利用基督為自己求榮耀,最終還是會被掌管一切的神所使用,使「基督究竟被傳開了」。保羅在基督裡已經超越了個人的榮辱心,只注意基督的見證,所有的喜樂與滿足都是根據基督,因此不會被人的惡意傷害所影響。
👉🏻思考問題:
保羅使用更高的眼光來評估福音被傳開這件事,甚至超越了對、錯、好、壞;是因為對、錯、好、壞不重要嗎?您能用自己的話來說明嗎?